ITIL提升中国电信运维管理系统建设

运维管理是电信运营商主要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之一。运维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信运营的整体成本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。因此,近两年来,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对现有的运维系统进行改造。

       中国在电信领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GDP增长的速度。正是电信快速的增长,推动了运维系统的发展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,提高运营维护的工作效率,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是目前各大运营商面临的普遍问题。毫无疑问,中国电信在运营维护方面,也面临相同的问题。建设新一代中国电信运维管理系统,成为解决目前运维管理问题的唯一方案。

       根据我们长期在电信领域的实践,下面的几点经验,值得我们在中国电信运维系统的建设中更加关注。

       一、采用ITIL作为运维系统的方法论

       IT基础架构库(ITIL-ITInfrastructureLibrary),被誉为IT服务管理的圣经,其中包含了总结国际大公司在IT服务管理中的经验并得到证明的IT服务计划和运营的最佳实践框架。

       ITIL已经为《财富》500强的一些企业所采用,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。加特纳(Gartner)和国际数据集团(IDC)等世界权威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表明,企业通过在IT部门实施最佳服务管理实践,将因重复呼叫、不当的变更等引起的延误时间减少了79%,每年每个终端用户平均节约800美元的成本,同时每项新服务推出的时间也缩短一半。

      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,就要吸取国际一流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,借鉴其管理手段。因此,中国电信在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,也应确立ITIL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方法论地位,吸取ITIL中的成功经验。

       作为众多国际大型企业成功实践的积累,ITIL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运维流程规范的方式和方法。可是,如何更好地运用ITIL这一经典的方法论呢?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两点:

       1) ITIL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精髓,不是僵化的教条,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去运用ITIL,建立更加适合中国电信的流程规范,而不是照抄照搬。

       2)由于ITIL理论博大精深,不可能在短期内在企业中全面实施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,选取实施重点,逐步实施,逐步完善。

       在中国电信运维系统建设中,应该深入理解ITIL的核心理念,结合电信运维的现状,解决核心和关键问题,逐步实现对运维的科学管理。

       二、ITIL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,注重工作流程细节的设计和优化,是系统建设的关键

       理顺工作流程、提高服务效率是新运维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。

       在工作流程的制定过程中,容易陷入以下两个极端。

 

       1.盲目照搬流程。作为方法论的ITIL,本身含有大量的成功实践框架。但是,正如前面所说的,ITIL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精髓,不是僵化的教条,盲目照搬,只能使得工作流程不切合实际,并流于形式,对系统的贯彻和执行产生不好的影响。

       2.完全遵照现有流程,实现其电子化。虽然这样更符合目前的工作习惯,可能容易为运维人员所接受,但是,仍然解决不了目前运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。例如,我们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“工单在部门之间的重派”的问题。在当前手工作业的工作模式中,各单位将不属于本单位处理范围的工单,或部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工单,均提交给故障处理的负责人,由该负责人向其他单位进行转派和重派。这种处理方式,主要便于手工作业条件下负责人及时了解项目处理状况。在建立运维系统后,负责人可以通过运维系统随时了解到故障的处理状况,每次重派和转派之前,对负责人的回复变成了一种无效的工作,大大降低了事件的处理效率。如果仅仅将目前的手工作业电子化,那么故障处理的效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。

       因此,将ITIL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,注重工作流程细节的设计和优化,是系统建设的关键。

       三、树立主动服务观念

       在现行的运维工作中,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一方面是运维部门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,加班加点处理各种重复事件,工作繁重,身心疲惫;一方面是客户代表不断抱怨和投诉“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太低”。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,是新运维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
       传统的运维方式给人的印象是:故障发生前,维护人员似乎无所事事;故障发生后,则是手忙脚乱。这就是被动服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,运维人员是在被动地等待故障的发生。在新的运维系统中,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运维方式,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。

       在主动服务模式下,运维人员主动地监控系统的变化,对日常工作及故障处理完成后主动进行问题分析,对系统的变更风险进行评估。在新系统中,可以通过种种技术措施,使得运维工作从被动服务转移到主动服务,如:增加变更管理流程以防范变更风险。

       在日常运维工作中,变更工作是在所难免的。例如,新的系统安全漏洞被公布,为了保证系统安全,就需要安全系统补丁,而这种变更给系统带来的风险则是难以估计的。例如在安装补丁后,有时会产生大量莫名其妙的问题。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已经可以说明,如果没有很好的风险防范手段,系统变更将给我们的日常运维工作带来大量的问题,后果往往是难以想象的。在新系统中,我们可增加变更管理流程。在变更管理流程中,变更方案需提交变更经理,由变更经理组织由专家组成的变更顾问委员会(CAB)对变更进行风险评估,在评估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变更的实施过程。变更管理是防范变更风险的最好办法。

       当然,主动服务是一种理念,在这种理念下,我们可以定义更多的流程,如问题管理流程,对系统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挖掘,防患于未然。总之,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,在各流程的定义中进行运用,主动地提早发现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隐患,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 四、从平台到业务的全面管理

       需要注意的是,业务是建立在平台的基础之上的,而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因此,监控中,应强调业务监控与平台监控密不可分的联系,从业务的角度出发,建立平台与业务的关联关系。在故障发生时,应能够即时描述对业务的影响程度,能够描述故障的影响范围。

       例如:采集源的某台交换机产生异常,除了可以看到交换机告警外,我们还应该能够在业务拓扑图中直观看到,采集系统受到影响,同时采集、预处理、分拣等相关业务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。其影响程度,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直观地展示出来。

      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而全面地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,反映业务的运行情况。能够帮助运维人员在故障发生时,快速修复关键部件,减少故障带来的损失。

       五、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监督机制

       多年来,系统的使用和推广问题成为系统能否得到良好运用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
       假设:我们制定了变更管理流程,但是,变更管理没有被很好地执行,而只是流于形式,则风险的防范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空谈。

       在运维系统建设过程中,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考核制度,以激励运维人员更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,是至关重要的。

       对运维人员的考核,并不能就管理论管理,应该从客户服务的角度出发,以客户满意为前提,进行考核。例如,根据每个部门的服务水平,制定了服务时限。假设,某个用户投诉,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进行处理。在处理过程中,各部门互相推托,虽然工单在各部门的停留时间没有超过部门承诺的时限,而整体处理时间已经超过了运营商对该用户承诺的处理时间。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,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,进行各部门处理时间的分段计算。计算结果将反映在每月故障处理情况的统计报告中,而这些报告直接与各部门、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挂钩。

       通过这样的考核机制,形成对员工日常工作的科学评价,既调动了员工积极性,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。